|
香港旅遊業僱員總會 |
HONG KONG TOURISM INDUSTRY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20樓D、E室 電話:2877-2388 傳真:2770-4118 |
Add:Flat D、E, 20/F. China Overseas Building, 139 Hennessy Road, Wanchai, HK |
網址 website:http://www.tiehk.org 電郵 e-mail:info@tiehk.org |
MeNu
資料庫 Data |
||
最新情報 |
景點既況 英治時期下的香港 英治時期下的香港政治香港本地的政治始於1841年開埠後,初期全由英國人發展及管理,後來才漸有華人參與。香港的主權歸屬問題在20世紀末得到國際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國經過近20年磋商,最後決定於1997年進行主權移交,結束香港近二百年的殖民地歷史。 香港原屬中國廣東省的一部分,滿清時期屬新安縣管轄。中國於鴉片戰爭戰敗後被逼與英國先後簽署《南京條約》、《北京條約》把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統治權永久授與英國,其後更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租給英國,為期99年。 香港政治制度主要根據《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兩份文件建立。開埠初期港督的權力很大,是英國皇室在香港的全權代理人。港督之下有行政局和立法局:行政局是協助港督決策的機構,所有重要決策均由港督會同行政局作出;立法局名曰立法,但其實只是港督的諮詢機構,因所有立法局議員都是由政府委任,所以政府在立法時有絶對的控制權。到了1884年,首位華人(伍廷芳)被委任為立法局議員。1926年,首位華人(周壽臣)被委任為行政局議員。 1960年代,香港的市政機構:市政局首次實行選舉,讓合資格的選民選出代表他們的議員,參與決定市政政策。 1970年代,前港督麥理浩推出在香港推行代議政制的概念,讓市民有參政的權利。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京,香港前途談判正式展開。由於英國不想放棄統治香港,而中國則堅持收回主權,故雙方最初的談判非常激烈。英方堅持與清朝簽訂的條約有效,故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的主權屬於英國;中方則堅持不承認不平等條約。英方後來讓步,提出主權換治權,即英方承認中方擁有香港主權,換取中方讓英方在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最後,英方讓步,承認中方擁有香港主權,並承諾在97年後結束在港的統治。經過22輪的談判,中英在1984年12月簽定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 1983年,香港正式推行代議政制,成立區議會,以及在立法局中逐步加入民選議員。 1985年,區域市政局成立,實行類似市政局的選舉制度。1991年,立法局開始有地區直選的議席。亦有人認為1980年代英國政府知道有可能要將香港交還中國,才開始在立法局中引入直選。1992年,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大幅增加立法局的直選議席,中共對此不滿,使得之後「直通車」被取消,臨時立法會等事件。詳見彭定康政改方案。 1995年,殖民地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有20個地區直選議席,是最多的一屆;另有功能組別30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的10席;官守和委任議席全部取消。 香港在殖民地時期的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曾出現多次政治制度改革,對香港的整體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起源 - 楊慕琦計劃 1945年,香港日治時期結束,香港被英國接管。1946年5月,當時香港總督楊慕琦復職。為爭取香港市民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支持,楊慕琦於同年8月28日發表一份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史稱楊慕琦計劃。計劃內容主要是建立一個由民選議員組成的香港市議會。由於當時香港人對政治並不熱衷,英國的殖民地部門內部意見分歧,故計劃並未得到廣泛認同。1949年,中國大陸政治局勢的變化,促使計劃的擱置。之後的二十多年,香港政治制度並一直沒有改革的方案。 轉捩點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香港政府為了安定民心,所以積極研究代議政制在香港的發展,從而使更多香港人可以參予香港的管治。而香港政府於1984年7月18日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是首份有關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的諮詢文件。文中作出具體建議,包括建議1985年的香港立法局選舉,其中24名議員分別由選舉團和功能組別間接選出,每類各選12名。這個建議最終亦得以落實。 八八直選 八八直選,是指香港民主派人士要求香港政府在1988年於香港立法局選舉中,開始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的建議。但這個建議最終並沒有接納,最後延至1991年香港立法局才有第一次直接選舉。 1984年香港政府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研究在香港發展代議政制,其中提及到香港立法局最終會引入直接選舉議席。而於1985年,香港立法局亦首次引入間接選舉議席。到了1987年5月27日,香港政府發表《1987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就香港代議政制的發展作出檢討,並向市民諮詢對1988年於香港立法局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的意見。根據當時的多個民意調查,支持直選的市民約為六成至七成。同年9月底,由超過100個香港民主派人士組成的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於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爭取八八直選集會」,逾萬名市民參加。11月,香港政府公佈由自行成立的民意匯集處,就八八直選進行的官方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市民反對八八直選。由於這個結果與其他同類型調查的結果差異很大,引起了當時輿論的嘩然,亦遭到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譴責玩弄民意。事實上,在現在的研究考證,證實當時的結果確實是被港英政府刻意歪曲,將大部份的支持意見忽略不理。 1988年2月10日,香港政府發表《代議政制今後的發展白皮書》,當中提及「雖然市民對在立法局加入若干直選議席此項原則,表示支持,但是在實行時間上則有歧見」。而於1988年9月22日,香港舉行第二次立法局間接選舉,但並沒有任何直接選舉議席。其後香港政府最終決定於1991年於立法局引入直接選舉議席。1991年9月15日,香港終於舉行首次立法局直接選舉,而18名議員由地方選區選出,又被稱為「九一直選」。 新九組 1992年,彭定康接任香港總督,在首份施政報告上提出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彭定康提出的政改方案,包括於1995年,即最後一屆香港立法局選舉大幅度增加直選議席,又新增加九個功能組別(即所謂「新九組」),惹來中方不滿。 中方認為,彭定康在沒有透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與中方達成共識之下,擅自對政制作出重大改變,出現了「三違反」: 1. 違反英方在《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未有在雙方達成協議下單方面公佈政制重大改革的草案。 2. 違反與《基本法》銜接的原則,單方面改變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及《基本法》所規定第一屆立法會議員的產生辦法。 3. 違反中英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諒解共識和載於兩國外長互相交換有關香港政治體制發展與《基本法》銜接達成的諒解的七封信內之協定。 中方感到英方不尊重中國政府,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斥責彭是「香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並宣佈「直通車」(即原來中英雙方協議最後一屆立法局議員可全數過渡成為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不再有效;並決定「另起爐灶」,成立預委會以及臨時立法會(簡稱臨立會)作為第一屆特區立法會成立前的替代,用以通過特區成立時「必不可少」的法律。由於香港政府不承認臨立會,定之為非法組織,在香港參加臨立會會議可被控非法集會,所以1996年至香港主權移交前,臨時立法會都在深圳開會,不少議員都要深港兩邊走。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儀式完成後,臨時立法會需在凌晨立即開會通過多條「必不可少」的法例。
|
|
活動資訊 | ||
關於我們 | ||
會員專區 | ||
課程專頁 | ||
資料庫 | ||
聯絡我們 | ||
相關網站 | ||
相片集 | ||
留言板 | ||
香港旅遊業導師協會 | ||
香港專業導遊總工會 | ||
香港外遊領隊協會 | ||
Copyright © 2007, 香港旅遊業僱員總會.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2009/03/14 21:46